查看原文
其他

南海仲裁事件沸腾之际,看当今真实的海上力量对抗是怎么玩儿的!

2016-07-13 信息与电子前沿

↗ 点击上方“信息与电子前沿”关注我们哦 ~


这两天是不是被这样的新闻疯狂刷屏?


或者,是被这些新闻辣到了眼睛?


或者,你还在边转发一边默默打开度娘百科,输入“九段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白皮书》什么的。。。



此时!需要一篇干货!

让你看看当今世界真实的

海上力量对抗

到底是怎么玩儿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02年,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海军上将冯•克拉克(Vern Clark)提出了“21世纪海上力量”的发展设想。该设想的中心内容是:海上作战利用革命性的信息优势和以网络连接的部队的能力,提供前所未有的进攻力量、防御保证以及联合部队指挥官们作战的独立性。其中,3个基本概念成为该设想的核心:海上打击(Sea Strike)、海上盾牌(Sea Shield)和海上基地(Sea Basing)。海上打击是从海上提供精确和持久的进攻力量;海上盾牌拓展美国本土防御安全为全球性防御安全;海上基地增强作战独立性和对联合部队的支援,而海上基地是实现海上打击和海上盾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美国在2015年又发布了《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是对“21世纪海上力量”发展设想的延续和深化,其基本概念一脉相承。


鉴于海上基地概念对建设发展美国海军的重要性,我们引进了《未来海上预置部队》一书,并整理编著为

《未来海上预置部队能力评估:

计划结构与备选结构》

Maritime Prepositioning Force(Future)Capability Assessment

——Planned and Alternative Structures


海上预置,是美军机动战争物资预置的一种重要方式。将一部分战略、战役储备物资,预先置于机动性较强的运载工具上,与装卸工具配套储备在某些热点地区尤其是危机高发地区附近,一旦需要,即可载着大量的物资装备就近前往,支援美军的军事行动。战略装备的海上预置可以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可减少对相对缓慢的海上前送的依赖性,实现战略物资的快速投送,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是通过预置,可避免为满足部队作战需求而空运大量部队装备所需的高额费用。为有针对性地加强预想战场的战场预置,减少战时运输量,美军组建了由海上预置舰艇构成的部署部队,以便为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地中海驻防和活动的陆战远征部队及陆、空军部队提供装备、燃料、补给品、医疗设备等。美国海军海上基地的中心由海上预置部队组成,建立海上预置部队是美国实现其全球快速部署、前沿作战的重要举措。


预期建设的未来海上预置部队将提供美国所需的海上基地能力,然而其成本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报告针对由规模缩小但可行性增加的海上基地部队所提供的能力进行了研究。以多种作战方案研究了在减少消耗的条件下保持预期能力、或者在增加消耗的条件下获得充足能力的机会。2007年,兰德公司发布了一项与此相关的研究报告,对海军——海军陆战队海上基地概念进行了初步研究,本书则是对这项研究更加深入的探讨。这对陆军乃至整个国防力量而言可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资产遍布全球,国防力量也要不断走向世界,如何低成本地完成在世界范围内保卫中国财产和生命安全,维护中国的大国权益,“海上预置部队”这种战略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概述了研究目标和方法。第二章描绘了未来海上预置部队装备配置以及投送距离变化条件下的各种作战想定。第三章提出了支援单一海军陆战队远征旅和双海军陆战队远征旅作战情况下的主要作战行动的研究结论。第四章对未来海上预置部队支援反暴乱作战能力提出了深刻见解。第五章描述了未来海上预置部队支援特种作战部队时的物资能力。第六章对上述四章内容所得出结论进行总结。附录A简要介绍了由报告主体引申出的附加案例结论。附录B详细介绍了预期未来海上预置部队。附录C阐述了本分析中对未来海上预置部队陆战队远征旅进行保障的要求。附录D介绍了在本项研究中采用的仿真模型。


《未来海上预置部队能力评估:计划结构与备选结构》(Maritime Prepositioning Force(Future)Capability Assessment——Planned and Alternative Structures)


  • 作者:[美] Robert W. Button, John Gordon IV, Dick Hoffmann, Jessie Riposo, Peter A. Wilson.

  • 译者:郝英好,严晓芳,计宏亮,龚振炜,白蒙

  • ISBN 978-7-118-10803-3

  •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 出版发行:国防工业出版社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官方微信
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
研究中心公共学术平台

微信号:信息与电子前沿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联系我们

邮箱:dkyxuebao@vip.126.com

电话:010-6889341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